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沭阳:探索地膜科学使用回收新路径绘就绿色农业新画卷

  • 发布日期: 2025-07-01
  • 来源:
  • 访问量:1

在农业生产中,地膜曾是提升农作物产量、改善种植条件的好帮手,但随着使用量逐年攀升,废旧地膜残留逐渐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白色烦恼。作为全国蔬菜、花木生产大县,沭阳县年地膜使用量超3000吨,如何破解这一难题?近年来,沭阳县以系统思维推进废旧地膜科学使用与回收体系建设,用创新举措和扎实成效交出了一份绿色农业答卷。

织密回收网络:全域覆盖打造“高速通道”

废旧地膜回收,关键在收得到。沭阳县从站点建设入手,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回收网络——全县26个标准化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合理布局,综合考量人口分布、交通条件、产业结构等要素,实现村村可交售、处处能回收。各站点实行定时定点收购制,大幅提升回收效率。更值得一提的是,沭阳县创新推出一站一码智慧管理模式:每个站点门前均设置二维码标识牌,农户扫码即可获取站点位置、负责人信息,并直接导航前往。这一码上服务让交售废膜从找不着变为随时办,打通了回收的最后一公里

创新激励机制:以旧换新激活内生动力

用旧膜换新膜,既省了钱又护了地,这样的好事谁不支持?在潼阳、桑墟等用膜大镇,以旧换新政策让农户尝到了甜头。通过直接降低用膜成本,这一举措有效调动了农民参与回收的积极性,让要我收变为我要收

为从源头推动地膜绿色升级,县农业农村局同步开展地膜田间试验:在吴集镇国控点及胡集、潼阳、桑墟3个市级监测点,持续跟踪典型农户生产情况、地膜使用及回收数据;在西瓜、西甜瓜、草莓、蔬菜等种植基地,对比可降解地膜与普通地膜的土壤残留率、使用成本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试验数据为全县地膜减量替代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更环保、更高效的地膜使用方式落地。

多元宣传引导:广覆盖奏响“环保强音”

“地膜残留会破坏土壤结构,影响作物扎根……”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现场,农技人员的讲解吸引了不少农户驻足。沭阳县将宣传作为回收工作的“先手棋”,通过“线下+线上”多元渠道普及地膜污染危害与回收意义:线下组织农技人员走村入户,张贴横幅标语、发放宣传布袋、举办专题培训;每年发放《地膜使用和回收宣传明白纸》约10万份,让环保理念“飞入寻常农户家”;线上通过“花谷粟语”“花香沭阳”“速新闻”“农技耘”等平台,宣传废旧农膜回收的好做法、好经验,营造全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

全链监管护航:多部门筑牢“防护屏障”

废旧地膜回收要长效,离不开源头管控。沭阳县建立农业农村、工信、生态环境、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动机制,对生产、销售、使用、回收全环节实施严格监管,重点打击生产销售不达标地膜、违规使用不可回收地膜等行为。通过常态化开展农资打假整治行动,规范地膜市场秩序,从源头上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为回收工作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保障。

一系列创新举措换来丰硕成果:2024年,全县废旧农膜产生量3147.1吨,回收量达3113.87吨,回收率高达98.94%2023-2024年,加厚高强度地膜和全生物降解地膜推广任务面积94000亩(每年47000亩),实际推广94559亩(202347559亩、202447000亩),超额完成计划。废旧地膜回收量质齐升,不仅大幅减少白色污染、保护土壤生态,更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旧膜成患变废为宝,沭阳县的实践为解决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沭阳经验。正如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言:绿色是农业的底色,我们将持续完善回收体系、创新工作机制,让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绘就更美的乡村生态画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