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情况和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收到您的提案后,我局会同相关部门进行认真讨论和研究,深入县区、乡镇等基层单位进行调研摸底,我们认为您提出的四条建议切中要害,契合实际,非常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我们已全面采纳,认真落实,具体情况如下:
一、关于“加快农村产业发展”的建议。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做大做强。
一是锚定群链方向。以构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方向,加快“三群四链”做大做强,一季度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实现综合产值258.05亿元,预计全年达1200亿元。强化重大项目招引与建设,加快“三群四链”补链延链强链。今年以来,全市新开工农业农村重大项目103个,计划总投资129.4亿元,已完成投资75.9亿元。强化“宿有千香”品牌培育,深化与京东合作,在巩固提升“霸王蟹”影响力的基础上,合作打造梨、碧根果、大米等特色单品,推动品牌产品向“三群四链”延伸覆盖。一季度,“宿有千香”品牌销售额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14.29%。强化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促进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共发放财政扶持资金1599万元,纳入“苏农贷”名录库内的家庭农场、合作社分别达2059、885家。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全面布局建设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1家、在建12家。
二是突出园区集聚。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培育一片产业、富裕一方农民、树立一个品牌”的发展定位,健全完善国家、省、市三级现代农业园区体系,积极推动项目入园、企业驻园、要素聚园,努力把园区建设成为支撑乡村产业发展的主阵地。目前,全市已建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家、省级园5家、市级园7家,在全省率先实现省以上园区全覆盖;市以上园区核心区面积达44万亩、辐射带动面积150万亩,入驻农业企业138家、家庭农场665家、农民合作社328家,年综合产值超过420亿元。
三是强化科技赋能。围绕放大科技引擎作用,重点做好“四化”。群链化搭建创新链条,围绕“三群四链”补链强链,构建起从种源—种养—加工—流通全链式创新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累计建成育种实验室10个、种源创新基地8个、良种扩繁基地20万亩、食品加工实验室27个,为“三群四链”建设提供强大动能。园区化推进创新集聚,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搭平台、集要素、聚主体、促创新,按照每个园区建立1个创新平台和N个成果转化基地的“1+1+N”模式,集聚科技型企业74家、高层次人才231名,形成了科技资源集聚、现代农业集约的发展格局。片区化推进创新应用,通过“订单+”模式,促进优良品质、优新技术快推广、广应用,加速特色产业优质连片发展,构建起十大农产品优势片区,实现了农业科技转化与特色产业规模化紧密结合。数字化提升创新效能,组织实施农业数字化整市推进试点,建设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开展霸王蟹、花木等单品大数据建设,构建农业农村数据大脑;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建成数字农(牧、渔)场13家,全市农业农村数字化应用水平达70%。
四是加快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农业+”行动,加快推进一产接二连三。实施“农业+加工”行动,以发展新型食品、宠物经济为方向,加快5个新型食品产业园建设,新招引建设农产品加工项目13家,新增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家,1-5月份,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30.15亿元,同比增长9.16%。实施“农业+电商”行动,发挥“矩阵直播”“直播进工坊”赋能效应,加速打造以花卉苗木、生态水产等为主题的核心产业带,1-5月份,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230.15亿元,同比增长9.16%。实施“农业+旅游”行动,以环中心城区、洪泽湖沿线、沭阳花区为重点,加快培育“四季农旅”矩阵,发布“寻乡宿迁”宿迁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5条、乡村旅游四季产品160余项,1-5月份,全市乡村休闲旅游农业综合收入达28.42亿元,同比增长12.62%。
二、关于“不断拓宽富民增收路径”的建议。我们始终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千方百计拓宽富民增收渠道。
一是强集体促增收。把做大做强农村集体经济作为促进富民增收的基本单元,大力组织实施“四联四提”行动,组织起草强村公司试点方案,出台强村公司试点方案,在“产权清晰、收益归村”原则下,以乡镇为单元探索组建强村公司,通过村村抱团、村镇联动等形式,合理配置集体资产、土地、项目等各类资源要素,稳健拓展资源发包、飞地置业、入股联合等增收路径。目前,全市已有57个乡镇组建了强村公司;1-4月份,全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18.51万元。
二是强就业促增收。加强主阵地建设,将园区作为农民就业创业的重要载体,按照“一区多园”协同发展的导向,全市已培育乡镇特色园7家,累计入驻企业189家,带动农民就业0.3万人。加强新业态培育,因地制宜推动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培育,结合“庭院清洁”行动,鼓励农民发展“庭院经济”,为农民就业创业提供广阔空间。目前,全市农村网店超过7.51万家,农村电商从业人员超20万人;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904个,带动9万余人就业创业。加强新农人培育,常态开展高素质农民和农民工职业技能“两项培训”,今年以来,全市共计培训高素质农民5405人,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49人。
三是强联结促增收。深入挖掘产业富民潜力,健全完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和利益联结方式。打造产业联合体,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公司+集体+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多种方式,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将更多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目前,全市累计建成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2家,辐射带动农户8.1万户。构建利益共同体,以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载体,因地制宜推广股份合作、订单生产等利益联结模式,努力让更多产业链增值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目前,全市已累计推广农业“订单生产”面积127.9万亩。
四是强服务促增收。针对一家一户在农业生产中“办不了、不好办”的事,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营的指导意见》,按照“一次规划、分批实施、分布提升、整县推进”的思维,遵循公益性农技服务与经营性农事服务相结合、平时作业服务与应急救灾服务相结合“两结合”的原则,全面启动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一站式”全链条综合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全要素生产率。目前,全市已建成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1个,在建12个,计划于2027年底基本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以县为单位服务能力全覆盖。
三、关于“不断加大乡村建设力度”的建议。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创建为抓手,统筹推进乡村建设行动。
一是探索农房改善新路径。完善审批管理体系。联合资规、住建部门制定出台《关于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进一步加强农村宅基地和农民住房建设管理的通知》,按照村庄分类管理的原则,对规划发展村庄、一般村庄农民建房行为进行全面规范,对拆迁撤并村庄农民建房进行严格限制,健全完善农民建房审批管理体系。开展试点路径探索。为推动农房改善由政府统规统建向农民规范有序自建转型,初步选定沭阳贤官、泗阳新袁、泗洪魏营、宿豫关庙、宿城王官集等11个乡镇开展农房改善试点,积极探索整村拆建、就地提升、异地插建等有效改善方式。目前试点乡镇已开展建房需求摸底调查,制定工作方案。
二是构建长效管护新机制。抓细重点领域整治。锚定“十四五”圆满收官目标,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和乡村公共空间治理,持续加大治脏治乱力度,加快攻坚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黑臭水体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今年以来,全市已改造农村户厕4000户,完成畜禽养殖场整治118家,黑臭水体实现动态清零,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运维率保持100%,生活污水治理率达56.7%,提前完成省定“十四五”目标任务。探索长效管护机制。以五个“三园”试点乡镇为主体,一体推进道路、水系、农田、村庄、庭院五项清理,系统开展乱搭乱建、乱丢乱放、乱贴乱画三项治理,全面厘清村庄路宅、路田、路水等公私边界,引导农户打扫家前屋后、庭院内外环境卫生,积极探索“一把扫帚到到底、一支队伍管全域”的乡村长效管护机制。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新体系。补强基础设施短板。高质量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以农村公路“建管养”一体化改革试点为契机,持续改善农村主要经济节点对外公路交通条件,全年计划实施新改建农村公路52公里、农村道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84公里,改造危桥15座,相关工程正稳步推进中。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整镇推进试点,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水利灌区改造、生态河道建设、“四好农村路”建设联规联审联建机制,全年计划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以上。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健全乡村教育体系,扎实提升城乡学校结对共建成效,启动留守儿童关爱工程,落实暑托班全覆盖,累计服务留守儿童1900名,托管儿童3.2万名。健全乡村医疗服务体系,持续提升紧密型医共体建设质量,完成11家医疗卫生机构医师派驻下沉工作,累计建成甲级卫生室74家。健全互助养老的服务体系,累计改造提升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21家、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121个,建成运营城乡老年助餐点共83家,完成约1.1万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
四、关于“切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建议。坚持健全完善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有机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加快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
一是建强基层组织堡垒。坚持把基层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扎实推动党的坚强力量落实到基层。严格按照上级关于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要求,对全市1405个村社区开展全覆盖摸排,针对排定的软弱涣散村社区党组织明确了1名县级领导联村、1名乡镇领导包村、1个县级以上机关单位结对、1名第一书记驻村。着力激励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担当,近年来全市有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被推荐进入乡镇领导班子,选聘58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事业编制。
二是弘扬乡村文明新风。加强宣传倡导。组织编创《唱响人情新风尚》等优质移风易俗宣传作品,设置“我文明 宿迁文明”“移风易俗在行动”等移风易俗宣传专栏,推送采访报道、媒体解读、互动话题等200余篇。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工程,开展文明实践活动1085项,深入基层一线举办综合演出18 场、戏剧演出 34 场。强化示范引领。将移风易俗纳入《宿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全面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出一批移风易俗基层示范点。发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典型群体率先践行《人情新风“宿9条”》,组织“乡风文明典型说”等主题活动。加大整治力度。组织城管、公安、文广旅、市场等执法部门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开展专项行动300余次,现场劝导文明办丧90余起,劝导群众文明祭扫5000人次,经验做法获“文明江苏”微信公众号专题报道。
三是加强平安乡村建设。完善矛盾化解机制,加快推进乡镇(街道)和村(社区)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织密信访工作第一道防线。印发《深化“警网融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设“警网融合”工作站,搭建矛调实时预警模块,持续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力度,2024年累计化解率达98.6%。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密治安要素管控,强化视频监控联网汇聚,全面开展视频管家采集、前端联网接入等工作,实时对感知前端运行情况开展数据监测,建立健全监控问题分级化管理机制。优化社会面巡逻防控工作,强化可防可控、重防重控举措,推进巡防专业力量与社会力量联勤联动,构建精准巡防、联动巡防格局。持续开展扫黑除恶斗争,紧盯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持续排查农村地区“村霸”“乡霸”等问题线索,暂未发现相关问题。聚焦农村地区赌博多发问题,加大对城乡结合部、农村野外流动赌场的巡防管控,针对摸排掌握的涉赌违法犯罪线索,集中时间、集中警力、定向打击,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共计打掉开设赌场犯罪团伙4个,查处开设赌场案件嫌疑人70名。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部署安排,奋力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提高粮食产能。实施单产提升行动。深入推进粮食高产高效丰产片建设,开展“吨半田”示范攻关,确保全市粮食产量占比始终稳定在全省1/10。实施设施更新行动。加快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新(改)建高标准农田25万亩,更新改造老旧果蔬棚室1万亩,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1个。实施装备升级行动。加快信息化、机械化融合发展,报废更新农机具1500台(套),新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基地,在智慧农业园区建设上取得突破。
二是提升富民水平。实施农民收入倍增计划。落细落实低收入人口帮促举措,深入推进“家门口”就业工程,全面推广订单生产、股份合作、劳务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保持稳健增长。实施集体经济振兴计划。组织开展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回头看”,探索实施强村公司、村企联合运营“两项试点”,持续加大对省定经济薄弱村的帮促力度,确保297个经济薄弱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达30万元以上。
三是提档主导产业。实施强链延链工程,突出主食加工、预制食品、功能食品等重点领域,以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为抓手,力争“三群四链”综合产值突破1200亿元。实施龙头培育工程。以亿元以上企业为重点,以企业“小升规”为抓手,加快壮大龙头企业体量,力争在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企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实施园区提档工程。在厅市合作框架下,加快5个新型食品产业园建设提质,力争全年市以上园区综合产值突破450亿元。实施品牌推广工程。落实“市县联动”“一县一品”发展战略,强化国有企业市场运营能力,“宿有千香”品牌销售额达15亿元。
四是提优乡村建设。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为重点,探索农民住房自建机制,推动农房改善由政府统规统建向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农民出资有序自建、代建转型;探索集成建设机制,深化“三园”建设试点;探索农村环卫保洁一体化管护机制,努力实现农村人居环境长效干净清洁。全年实施和美乡村建设项目1000个以上、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切实加快农村产业配套设施提质增效、镇村公共服务设施提档升级、环境基础设施提标扩面,努力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宿迁市农业农村局
2025年6月23日
联系人:张业朋
联系电话:82289025
抄 送:市政府办公室 市政协提案法制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