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小麦赤霉病等穗期病虫防治技术意见

  • 发布日期: 2025-04-11
  • 来源:
  • 访问量:1

据病虫监测会商分析,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穗期病虫偏重发生。目前我市小麦即将进入抽穗期,因此各地要及早谋划,做足预案,备齐物资主动出击,全面好以小麦赤霉病为主的穗期病虫工作,切实保障小麦安全生产。

一、当前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趋势分析

1、小麦赤霉病。受小麦品种、生育进度、田间菌源量及天气等多因素叠加影响,预计今年小麦赤霉病呈偏重发生趋势。一是感病品种面积大。淮麦33、淮麦44、江麦186、瑞华麦549、郑麦136等主体种植品种绝大多数是感病品种。二是易感病生育期长。去年我市小麦主体播期持续时间长,稻茬麦晚播面积较大,加上种植的品种多,导致生育进程参差不齐,预计小麦抽穗扬花期将从415日左右开始,大面积的在420日至55日,持续时间近一个月。抽穗扬花持续时间长,显著增加了感病机率。三是田间初侵染菌源充足。3月下旬调查,我市田间稻桩子囊壳株平均带菌率为1.67%,比去年同期高0.11个百分点,其中沭阳1.6%、泗阳1.6%、泗洪1.9%、宿豫2.1%、宿城1.2%,满足赤霉病大流行的菌源条件。四是气候条件适宜。据气象部门预报,4月中下旬全市范围内有3次阴雨天气过程,将分别出现在414-15日、421-22日和427-30日,正好与部分田块抽穗扬花期吻合,极有利于病菌浸染危害。

2、小麦白粉病。我市常发性主要病害,48日调查,全市发生面积1.2万亩,比去年同期少1.4万亩。病叶率0-0.3%,平均0.05%去年同期略低。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白粉病中等发生。

3、小麦蚜虫。48日调查,全市发生面积55.2万亩,比去年同期少8.6万亩。百株蚜量0-556头,平均6.9头,比去同期低2头。4月下旬将进入蚜虫繁殖盛期,根据目前蚜虫基数,预计今年我市小麦穗蚜中等发生。

4、小麦锈病。前尚未查见但随着气温升雨增多将有利于病病菌扩散危害。预计今年我市小麦锈病轻发生。

5、灰飞虱、粘虫、草地贪夜蛾。根据近年来的发生为害程度和去冬今春气候条件分析以及当前智能灯诱监测合研,预计今年我市轻发生。

二、防治技术意见

1、防治策略及对象

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研判、精准施策”的防控策略,落实“主动出击、见花打药”的技术要点,确保一次防治不动摇,主治小麦赤霉病、兼顾白粉病、蚜虫、锈病、灰飞虱等其它病虫,做到一喷多防

2、防治时间

42055日,重点把握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扬花5-10%)开展第一次防治,做到扬花一块防治一块,对品种高度感病、生育期极不整齐、花期遇连阴雨天气的重发田块,应在第一次用药后5天左右再次施药。如施药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3、防治用药

赤霉病

推广选用氰烯菌酯、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叶菌唑、噻霉酮、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及其复配剂;停用多菌灵等抗药性较高的药种;第二次用药严禁使用刺激毒素产生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

白粉病、锈病

推广选用戊唑醇、环丙唑醇、氯啶菌酯、啶氧丙环唑、氯氟醚吡唑酯、唑醚戊唑醇等药剂

蚜虫、灰飞虱、粘虫

蚜虫可选用吡蚜酮、啶虫脒、联苯·噻虫胺、噻虫·高氯氟等药剂;粘虫可选择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药剂

要用足药量和水量,确保防治效果,喷杆喷雾机亩用水量20~30kg,机动弥雾、静电喷雾亩用水量15~20kg,植保无人机亩用水量1.5~3kg。植保无人机施药,注意避开蚕桑养殖区等风险区域。施药时可加喷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以提高植株抗逆性,做到“一喷三防”

4、注意事项

科学安全用药。要用足药量水量,均匀喷雾,不重喷、不漏喷,注意交替用药;施药时要注意做好劳动保护,保证人身安全。

农药包装废弃物治理。要积极使用大包装农药,减少包装废弃物。对施药过程中产生的农药包装废弃物及时收集,统一处理,提高农业清洁生产水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