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农业农村局

政府信息公开

名称 关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索引号 014319784/2023-00113 分类 政策文件   农业、畜牧业、渔业    意见
发布机构 市农业农村局 公开日期 2023-03-16
文号 宿发(2023)3号 关键词
文件下载
时效 有效

关于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2023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实施意见

2023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根据中央省委部署要求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宿迁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以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为统揽,以建设新时代鱼米之乡为主线,扎实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和农村改革等工作,加快建设产品供给保障力强、科技装备支撑力强、产业综合竞争力强、创新发展源动力强、城乡融合发展水平高的现代农业强市,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宿迁新实践多做三农贡献。

(二)目标任务。紧盯苏北走在前、省内创示范、全国有影响定位,坚决守牢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底线,推动兴旺之乡基础更加坚实、富民之乡成果更加丰硕、美丽之乡色彩更加绚丽、善治之乡标识更加鲜明、活力之乡动能更加充沛,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和城镇居民收入增速,涉农村居集体经营性收入增长10%以上

二、开展现代农业提质行动,夯实兴旺之乡产业基础

(三)推进江苏大粮仓建设。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加强粮食油料考核工作,确保全市粮食播种面积900万亩以上,其中大豆播种面积19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面积9万亩,确保粮食总产量保持在400万吨以上。推广种粮一体化生产经营机制,用好产粮(油)大县奖补政策,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55个粮油作物绿色高质高效示范片。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落实耕地地力补贴、稻谷补贴、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落实针对粮食规模经营主体的养老保险补贴政策,提升种粮农民受惠度。深化粮食节约行动,推进全链条节约减损。持续推进现代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油应急供应网络。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严格落实菜篮子责任制,提升菜篮子产品供需调节、调运和应急保障能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建设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1.34万亩,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左右。稳固生猪生产基础,能繁母猪存栏量、生猪产能占全省比重保持在10%左右。推进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在洪泽湖、骆马湖探索开展大水面生态渔业试点,改造标准化池塘8.7万亩,水产品产量总体保持稳定。

(四)提升农业生产基础支撑能力。严格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责任,逐级签订新一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全面落实耕地占补平衡、进出平衡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有效防止基本农田非粮化。加强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开展后备耕地资源调查,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区5个。紧紧围绕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开展新一轮高标准农田改造建设,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新(改)建高标准农田32万亩以上,发展高效节水灌溉1.5万亩,打造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吨粮田。创新开展整片推进、数字农田、先建后补、生态农田、质量提升五项试点,推进高标准农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健全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机制,压实乡镇属地管护责任,市县两级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量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管护经费,确保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统筹推进灌区骨干工程和高标准农田田间工程建设,完成来龙、蔡圩等大中型灌区年度建设任务。加强洪旱精准化调度和用水管理,提高农村防汛抗旱能力,实现农田旱涝保收。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全市气象为农服务基础数据一张网和基础产品一张图,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水平。完善农作物病虫害智能化监测体系,推进草害综合治理,健全重大动物疾病防控体系。

(五)做强农业群链经济。推动三群四链做大做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群链综合产值突破940亿元。实施全链化能级提升行动,河蟹产业集群重点扩大良种繁育供给能力,强化霸王蟹核心基地建设,健全河蟹养殖生产、质量管控和冷链物流体系;工厂化食用菌产业集群重点加快提升菌种制备和规模化生产能力,积极突破以干制品和生物制品为主的后端加工链;花木产业集群重点加快高端精品花木替代,积极突破后端加工提纯环节,巩固提升花木电商产业链和园林工程产业链;稻米产业链重点扩大沭阳高墟、宿豫来龙、泗洪孙园加工集中区产能,提升精制大米加工能力,适度发展有机稻米和功能米产品;果蔬产业链重点提升冻干蔬菜、果蔬罐头、休闲食品、功能性酵素等精深加工能力,完善规模基地冷链仓储配套;肉禽制品产业链重点推动中央厨房、速冻食品等项目投产达效,扩大调理品、熟食品和宠物食品生产规模;猪肉食品产业链重点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加快形成低温冷鲜肉、速冻保鲜肉和风味肉食品产能优势。开展群链招商行动。重点突破20万吨级精制米加工、水产品精深加工、果蔬食品加工、生猪制品加工等四类项目招引,积极拓展预制菜、中央厨房等新领域,新竣工农业重大项目100个以上。启动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三年计划,完善一库四清单工作体系,推动龙头企业向产地下沉,向农产品加工集中区集聚,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超千万元技改项目20个。完善三群四链经营体系,依托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一批行业引领型合作社,打造一批家庭农场联盟,新增市级以上示范社20家、示范家庭农场30家。

(六)发展农业园区经济。坚持现代农业发展主阵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核心区定位,按照产业特色鲜明、产业链条健全、平台功能齐全、设施装备先进、辐射成效明显要求,推动现代农业园区提级扩面。健全完善以国家级园区为重点、省级园区为骨干、市级园区为基础的三级园区体系向西南岗生态循环果蔬片区、黄河廊道中段绿色果蔬片区、洪泽湖现代渔业片区、沂东北稻米片区覆盖,新增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省级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1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1家。做强园区主导产业,按照一园一主导”“规模+特色的路径,推动园区优势产业规模化、片区化、全链条发展,市级以上园区全年综合产值突破400亿元。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推动科技赋能、数字赋能、服务赋能三类平台市级以上园区全覆盖,同步完善基础设施和生产设施配套,支撑项目驻园、主体入园、要素聚园。

(七)培育乡村品牌经济。做响宿有千香品牌,持续提升霸王蟹市场影响力,加快培育稻米、小龙虾、鲜桃、葡萄等重点单品,品牌年销售额突破12亿元。依托宿有千香电商孵化基地,培育一批 网红直播群体,打造一批网红直播基地,形成一批百万级粉丝的超级直播账号,带动品牌产品走进直播间。做实品牌产品质量基础,实施农产品三品一标四大行动,强化绿色优质农产品基地、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建设,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保持全省前列。加强重点品种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专项治理,支持规模主体使用承诺达标合格证,建立服务站点86个,为农民提供自助快检、自助开证等服务建强农村电商发展基础,开展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整县推进试点,在果蔬、肉类、渔业等产业集聚区布局建设产地冷链集配中心和电商协同仓,新建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0个。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和数商兴农行动,推广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模式,促进电子商务、直销直供、冷链配送、社区拼购等新业态发展,农村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10亿元。做靓农旅融合品牌,聚焦一廊一环多点休闲农业空间布局,开展江苏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争创省级休闲农业精品区,举办好苏韵乡情宿迁专场等系列节庆活动,休闲农业年综合收入达45亿元。做优乡土特色品牌,在县区优势产业体系下,依托乡土资源打造 一镇一业,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产村、产镇深度融合。

(八)繁荣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动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健全完善重点乡镇园区配套,加快布局中央厨房、主食加工、休闲食品等产业。推动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加快发展设施管护、农村养老、乡村餐饮购物、文体健身、休闲旅游、家政服务等服务业,积极拓展订制服务、体验服务、智慧服务、共享服务、绿色服务等新服务形态。推进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扎实提升商贸中心和农贸(集贸)市场服务功能,建设改造县、乡商贸综合服务中心5个、乡镇集贸市场10个、乡村寄递公共配送中心10个、 “多点合一、一点多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30个,促进城乡经济循环发展。提升供销社综合服务能力,构建供销电商培训孵化中心,建设中国农批宿迁农产品物流园,改造提升基层供销社10个,打造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中心5个。

(九)强化科技装备支撑。深化种业振兴,实施育种创新能力提升、良种生产能力提升、种业龙头企业培育、种业发展环境提升四项工程,加快稻麦、蔬菜、食用菌、肉鸭等种质资源库(圃)建设,新培育农作物自主品种8个以上,建设稻麦良种繁育基地10万亩以上、蔬菜种苗繁育基地10万平方米以上,支持宿城区创建省级种业产业园。推进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和农机装备绿色化智能化,落实一业一机发展方案,大力推进宜机化生产技术条件在农田建设、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中的应用,创成省级农业生产全程全面机械化示范县1个,积极争创省级农机化应用先导区。大力推广绿色低碳装备与技术,建设智能农机应用场景和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园区)6个,生态型犁耕深翻作业面积扩大到15万亩。开展农业数字化整市推进试点。加强市级农业农村大数据平台与苏农云生态共建、互联互通,基本实现省市县三级大数据平台联动。开展现代农业智改数转示范,高水平建设数字农业农村基地40个、智慧农业园区3个、特色产业链数字化试点县2个。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开展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以县为单位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名录库,建立健全符合各地实际的生产性服务标准和服务规范,鼓励各类主体建设集农资配送、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疫病防控、肥水管理、市场信息、仓储物流于一体的一站式区域性农业生产性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市级示范组织50家。开展农业产业及装备关键技术攻关,实施市级及以上农业科技项目30项。

三、开展富民强村增收行动,提升富民之乡发展成色

(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深入实施富民强村帮促行动,深化各项衔接政策落实。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市帮扶救助平台功能,健全三发现机制,常态开展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确保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体早发现、尽保障。精准落实帮促政策,按照四个不摘要求,认真落实各项帮促政策,保持防返贫小额信贷投放量和惠及面持续稳定。打造行业促振兴工作品牌,重点推进强村富民十百千万工程和村社互助幸福家园工程。深化挂村帮促工作,确保省定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推动三大帮促片区向乡村振兴先行区迈进,实施100个以上关键基础工程、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民生项目,加快提升片区发展承载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十一)加快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提质提效。头雁竞飞振兴村集体经济行动为引领,加快实施四项工程。实施资产倍增工程,全面完成帮扶资产和公共空间治理回收资产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及时确权量化财政资金形成的村级经营性资产,确保权属明确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固化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鼓励跨村整合存量建设用地建设标准化厂房、商业公寓、仓储库房等项目,保持经营性资产持续增长态势。实施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省级星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创建,鼓励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基层社三社融合发展,打造村社共建示范村20个。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发展飞地经济,鼓励有条件的新型农村社区组建经营性公司,支持集体经济组织开展产地流通服务、农事综合服务、物业服务、劳务服务以及生产托管、物业租赁等经营项目,不断提升村集体经营服务能力。实施管理提优工程,建立健全会计委托代理、集体资产管理、集体经济审计监督、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四项制度,推广使用农村集体资产智慧监管服务平台,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开展集体经济组织带头人轮训,鼓励有条件的村居探索职业经理人制度,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实施暖心富民工程,逐步健全完善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制度和帮扶济困机制,促进强村与富民同步发展。

(十二)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围绕农民收入十年倍增目标,全面落实各项政策举措。健全产业富民机制,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推广订单生产、二次分红、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结模式,带动小农户合作经营、共同增收。加大就业富民力度,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计划,强化用工矛盾突出的行业产业和网约配送、直播销售等新业态的优质技能培训资源供给,提高农民工转岗就业能力;实施乐业宿迁春风行动,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农民工就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全覆盖,新建15个标准化家门口就业服务站,打造3个省级劳务品牌,新增农民转移就业3万人左右;加大重点工程以工代赈力度,带动农民就近就业1万人以上。支持农民工多渠道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制定实施平台经济促进就业政策措施。完善创业富民支撑,实施引凤还巢计划,建立乡村创业导师队伍,探索平台+导师+创客服务模式,建设创业孵化基地3个。全面落实富民创业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创业补贴、用地保障等系列政策,投放富民创业担保贷款5亿元以上,促进农村初创项目发展。拓展改革富民成果,持续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盘活农村闲置低效土地、宅基地,多渠道增加农民土地收益。完善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度,保障农民作为集体经济成员各项权益。

(十三)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持续排查解决农村突出民生问题,健全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当年缴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本组织内成员给予缴费补助。深化乡村医疗互助试点,促进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发展,加大江苏医惠保1扩面推广力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加快完善有利于农民灵活就业和适应新就业形态特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引导灵活就业农民工按规定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完善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农村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适时调整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等标准,保障好农村困难群体基本收入和生活。

四、开展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美丽之乡靓丽风貌

(十四)加强乡村建设规划管理。有序开展镇村布局规划动态更新,分类推进村庄规划建设和整治提升,把规划发展村庄作为未来乡村发展和人口集聚的主要空间载体,统筹安排非规划发展类村庄必要的生产生活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健全完善乡村规划许可管理制度,持续推进共绘苏乡规划师下乡活动,优先启动9个小城市和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洪泽湖醉美湖湾等重点发展区域内规划发展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累计完成30%左右行政村(规划发展村庄)的村庄规划编制。

(十五)高质量打造和美乡村展示窗口。充分发挥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先发优势,加快推进水、路、讯等基础公共设施共建共享共用,突出皂河古镇、中国酒都、平原林海牵引带动作用,谋划打造一廊多景、一廊多韵、农旅交互、文脉融合的廊道沿线全域农工文旅景观带,旅游业年收入达22亿元。深度衔接全市“6+3+X”制造业产业体系、三群四链农业布局,着力打造以千亿级绿色食品产业为核心,以稻米、果蔬、河蟹、食用菌四大现代农业为特色,以光伏新能源、绿色建材、电商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优质产业为重点的黄河故道现代产业体系。率先在廊道片区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廊道建设与“1129+N”城镇发展体系配套衔接,全面提升廊道沿线城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洪泽湖醉美湖湾规划体系,完成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绿色经济、文旅体育等四类项目投资30亿元,初步展现醉美湖湾建设成效。实施农村住房条件改善专项行动,突出农房安全和品质提升,完成农村现有危房消险解危、农村低收入群体危房改造,加快推进老旧农房改造改善。在鼓励有条件农户进城入镇的基础上,畅通留村农户翻建住房渠道,引导农户自主改善住房条件,完成市级搬迁改善2.39万户、省级农房改善6000户,实施农房项目建设17个。

(十六)全面提升乡村美丽宜居水平。突出三美一高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引领作用,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原则,集成改厕、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生态河道建设等项目资源,片区化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创成省级生态宜居美丽示范县1个、示范镇3个、示范村30个,完成农村户厕改造6万户,推进29个行政村污水治理项目,新建生态河道748公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1%,垃圾分类乡镇覆盖率不低于40%、行政村垃圾分类收集点覆盖率不低于80%,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实施乡村绿化美化行动,常态化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爱国卫生运动,新增省级绿美乡村22个,系统改善乡村面貌。扎实推进特色田园乡村高质量发展,新创建省级特色田园乡村9个、省级传统村落3个,打造一批融合山水、田园、产业、乡愁于一体的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提升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实施化肥农药两化减量行动,开展化肥农药实名制购买、定额制使用试点,推广肥药集采统配55万亩,废旧农膜回收率达92%以上;启动环洪泽湖稻渔共作、骆马湖沿线净水渔业、花木果蔬优势片区农牧循环三大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健全耕地轮作休耕制度,加强农田退水治理,探索农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创建国家级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2个。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巩固提升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成果,持续做好退捕渔民安置保障工作,开展农业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完成绿化造林1.1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平方公里,建设省级生态清洁小流域2个,自然湿地保护率达65%

(十七)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推动农村公路建设项目向进村入户倾斜,加强农村公路与城镇道路、村内道路衔接,基本消除跨县域、镇域断头路,积极争创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新改建农村公路113公里。加强通往规划发展村庄和农村地区重要产业、旅游等节点的等级公路提升建设,推动实现规划发展村庄通达双车道四级公路。实施公路安全设施和交通秩序管理精细化提升行动,改造危桥24座,建成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800公里。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坚持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更新改造农村老旧管网138公里,推进农村供水数字监管系统建设,健全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实施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大力推广光伏+节地技术因地制宜实施农村瓶改管工程,构建网架较为坚强、供电能力进一步提升、分布式新能源接入能力显著增强的农村配电网,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95%新建农房项目燃气管道实现全覆盖。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发展工程,持续推进农村5G网络建设和信息基础设施IPv6升级改造,构建互联网+农村综合服务网络,加快信息服务延伸到村,创建省级数字乡村试点3个。

(十八)加快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建好城乡学校共同体,落实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计划,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入学率保持100%。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稳步发展农村地区继续教育。推进乡村基本医疗公共服务提升行动,实施乡镇“15分钟医保服务圈建设三年全覆盖行动计划,设立医保便民药店”95家,乡镇医保公共服务覆盖率达100%、并向村居延伸;持续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运行,创建甲级村卫生室15个,乡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荐标准达标率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做好农村地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加强老幼病残孕等重点群体医疗保障。完善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网络,全面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清单,发展农村幸福院等互助型养老,改造提升55个示范性乡村互助养老睦邻点。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构建“15分钟政务服务圈,确保综合服务供给下沉到村。加强农村残疾人托养服务能力建设,提升乡村公益性殡葬服务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加强村(社区)法律援助联络点标准化、规范化改造,推进乡村远程公证服务。

五、开展乡村治理提升行动,擦亮善治之乡鲜明标识

(十九)深化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将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情况作为县乡党委书记抓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重要内容。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的组织体系,完善乡镇党委村党组织网格(村民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架构,常态推动县乡村三级干部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加强乡镇党政正职干部队伍建设分析研判,推动乡镇党委书记市县共管落地落实,稳步推进深化乡镇管理体制改革。持续优化村两委班子,健全完善村党组织书记专业化管理,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扩大到全体村干部。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的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严格执行村书记县乡共管、村干部县级联审制度。

(二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实施文明实践市级示范所、站建设工程,推动实现阵地建设全面提质、运行机制常态长效,打造文明实践四季行活动品牌。深化推行人情新风宿9,扎实开展治理高额彩礼、减轻人情负担、推进移风易俗行动,持续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主题宣传月活动,健全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村规民约等机制。注重家庭家风家教建设,广泛开展星级文明户选树活动,新建五美庭院”5万户,创建市级五美庭院示范村50个。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培育优秀群众文化团队,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办好农民丰收节活动,继续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活动。

(二十一)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完善党建引领、自治德治法治智治融合、农村集体经济充分发展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行动,修订完善村务公开目录,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构牌子和证明事项,深化农村社区五社联动,推进农村社区减负增效。深化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实施升级版精网微格工程,创新开展六无网格创建活动,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管理、信息化支撑的农村基层治理平台,全市微网格覆盖率、乡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率均达100%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红黑榜等成熟经验,运用积分制管理的村达200个以上。强化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动态管理,争创全国乡村治理示范镇村3个。开展平安法治乡镇创建,健全完善平安指数通报制度,以挂牌督办等形式强化突出问题治理。扎实推进农村地区技防建设,统筹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农村重点区域视频监控提档升级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地区立体化、信息化治安防控网络。借鉴推广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机制。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做好农村特殊群体救助帮扶和妇女儿童权益保障,坚决防止冲击道德底线的事情发生。深化农业农村领域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确保重大事故零发生。

(二十二)扎实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完善乡村人才振兴工作体系,推动县域人才统筹培养引进使用,加快健全乡村人才管理与服务网络。培育乡村产业人才,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项目,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鼓励人才返乡入乡创办领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农村妇女素质提升计划、乡村振兴巾帼行动,提升农村妇女就业创业能力。创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培育高素质农民1.2万人。造就特色乡土人才,深化乡土人才联村强农行动,推行培评一体模式,取得职称的乡土人才新增500名以上,打造一支能够充分发挥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优秀乡土人才队伍。健全省市县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网络,新建市级以上乡土人才大师工作室30个。建强乡村治理人才,落实村干部基本待遇,落实基层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定向设岗、定向评价、定向使用政策,推动农村基层治理网格法律明白人全覆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人才,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开展优秀群众文化团队培育计划,培养农村定向医学生50名、定向师范生200名。实施乡村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打造一支与农村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人才队伍。发展壮大乡村科技人才,组建乡村振兴顾问团,实施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建强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拓展乡村人才来源渠道,持续推进兴村特岗” “三支一扶”“大学生返乡创业支持计划,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计划,建设乡村振兴青年先锋人才库,引导青年人才建功三农

六、开展农村改革深化行动,激发活力之乡蓬勃动能

(二十三)聚力建设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立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联席会议制度,聚焦四化同步集成改革,依托国家和省农村改革试验区,建立改革项目库,强化农村改革系统推进和成果集成运用,力争更多改革事项获得省以上肯定与推广。持续巩固供销、林业、农业综合水价改革成果。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2.0,推动空间治理范围在镇区、园区、社区深入拓展全面开展资源资产确权颁证与权能拓展,大力推广小田变大田等零散资源有效整合路径,加快推进园区腾笼换鸟、产业混合用地供给,扩大农业重大项目与空间资源有效衔接途径,全面提升乡村空间资源利用水平;扎实做好镇区和新型农村社区配套,大力推进自然村庄五改善,强化农业农村生态整治与修复,构建系统提升的空间环境整治机制;全面推广五心工作法和图表工作法,严格落实乡村空间管护六有要求,对乡村公共空间治理问题实行清单化动态管理和销号,不断提高空间规划管控能力、集体经济治理能力和乡村社会治理能力。

(二十四)健全乡村振兴要素供给机制。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债券用于符合条件的乡村振兴项目,持续拓宽资金筹措渠道,确保三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全面加强涉农资金项目绩效管理,将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强化农业农村用地保障,加强年度新增用地计划和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规模的统筹安排,市县每年用于保障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用地计划不低于省下达新增计划的5%。对于国家和省重点农业项目,积极探索实施点状供地、农业+”混合用地等灵活供地方式。规范设施农业用地管理,持续推进国土全域综合整治,开展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盘活利用试点。建设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示范区,引导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对农业龙头企业、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先行区)等单列信贷计划。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三农领域小微贷款投放力度,按照不低于贷款余额增量的2%提供激励资金。开展农业新型经营主体首贷扩面专项行动,推广苏农贷等专属金融产品,启动富农易贷推广提升行动。推动农业政策性保险扩面增品提标,积极开展玉米、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收入保险,持续扩大水稻收入保险试点,水稻、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实现产粮大县全覆盖。提升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保险覆盖面,持续推进生猪+期货试点。

(二十五)稳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入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仲裁机构向乡镇延伸,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国家、省级试点,保障农村居民户有所居。完成农村宅基地行政执法权委托下放工作,开展农村乱占耕地建住宅类房屋专项整治试点。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加强与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相协同,建立健全公平合理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巩固提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持续做好农村集体资产年度清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确权登记颁证。在明晰集体资产权属基础上,进一步规范提升集体经济组织运行能力,稳步推进政经分开。

(二十六)推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全面落实取消县城落户限制政策,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体系,建立城乡一体的常住人口社区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发挥9个小城市衔接城乡作用,完善 水、电、路、网、气等基础配套,细化一区多园产业布局,编排实施建设项目196个,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业;坚持应领尽领、应赋尽赋、分级赋权,稳妥推动104项权限下放,确保小城市 接得住、管得好;发挥双沟镇、贤官镇、王集镇等3个经济发达镇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小城市优势互补、差异结合、协同发展路径,全面完成年度指标任务,形成可复制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宿迁样板。稳步改善一般小城镇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条件,强化乡镇综合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引导适宜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向镇域集聚,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

七、加强党对农村工作领导,强化乡村振兴组织保障

(二十七)全面落实乡村振兴责任制。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制定落实市级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细则,严格各级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构建完善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工作格局。建立乡村振兴联系点制度,市级领导联系到镇、县级领导联镇带村。强化市县两级党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推动乡村振兴责任落实,完善组织推动、社会动员、要素保障、考核评价、工作报告、监督检查等机制并抓好具体实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深化与苏州对口帮扶合作,积极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等群团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鼓励引导各类公益慈善资金支持乡村振兴,大力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探索建立健全企业支持乡村振兴机制。研究制定农业强市规划,有效衔接现有规划,有序组织措施落实,加快农业强市建设步伐。

(二十八)强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示范引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拓展示范镇村覆盖面,力争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取得突破,深化探索以镇为核、带动片区,辐射扩面、梯次跟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积极开展农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在省级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创建上取得新突破,着力构建示范县带动、点面结合、全面促进的工作格局。

(二十九)强化乡村振兴实绩考评。在全面承接省考指标的基础上,科学设置县区、市直部门指标体系,并纳入全市高质量考核。建立乡村振兴实绩月调度、季通报、半年评估、年终述职评议的压茬推进机制,针对短板弱项进行动态交办、专项督办。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督促的双向评价体系。